(一)机械系
1、徐宝富(机电液控制技术方向)
徐宝富,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毕业于同济大学机电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机械学报》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长期从事工程机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液压传动与控制”、“控制工程基础”,为硕士生、博士生主讲“流体传动与控制”与“液压系统与设计”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液压传动、控制和非开挖施工机械的研究。参加过国家863计划、市科委科研项目五项,企业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并获有专利四项。
出版教材与专著有:《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计与计算》。近几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四篇。
2、张洪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张洪兴,男,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机械工程系常务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授治校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设备专业。
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现代数控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CAXA电子图版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CAD/CAM技术、数控技术。
主持、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EI收录2篇。分别由航空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5部。
3、齐从谦(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齐从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2005年起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监督委员会副总监、督导、教授治校委员会主席。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制造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编委,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委员,上海市博士学科点评审组成员。
1989年赴法国巴黎六大机器人实验室从事行走式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 1992年回国工作。1994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等教育)。
长期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其中包括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及高校领导工作。教学和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及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学术领域。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程序编制、机械CAD/CAM、、制造业信息化导论、PLC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高校教材10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4、 洪家娣(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
洪家娣、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2010年起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监督委员会督导。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机械系。
长期从事高校机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为本科生讲授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为研究生讲授了《工程摩擦学》、《机械可靠性》等课程。
在《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传动》、《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其中有两篇被EI收入;参编或主编、出版并发行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指导》等教材。
参与完成了铁道部基金课题《内燃机车柴油机失效机理研究》;铁道部教改课题《面向21世纪有关工程制图及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汽车半主动悬架神经网络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江西省工业攻关课题《车辆悬架系统减震控制的计算机辅助分析(CAA)》等。
曾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机械设计指导》获江西省首届优秀教材一等奖。
5、陈道炯(汽车服务工程)
陈道炯,男,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督导。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拖专业(本科),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毕业(硕士)。兼任上海市工程实践指导委员会成员、上海市经委项目专家评审组成员、上海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评奖专家评审组成员 、上海浦东新区科委项目专家评审组成员、上海市工程系列技术职称高职评委会(汽车类)成员。
长期从事车辆工程、汽车设计与制造、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汽车设计、汽车电子与电气、汽车试验学、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车身与内饰、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误差理论、随机振动与数据处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制造技术、数据库基础、 传感技术、 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智能控制等课程。
负责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EI收录6篇。参编机械工业部统编教材2本,主审教材2本。
6、蒋秒范(汽车新能源应用方向)
蒋秒范,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系。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会员。
长期从事汽车及相关机械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设备”,为硕士生主讲“汽车传感器”、“汽车电脑”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LPG石油液化气、CNG天然气)汽车的研究。参加过市科委科研项目4项,企业科研项目5项。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国家汽车工业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专利奖2项,并获有专利12项。
近几年发表论文20余篇。
7、唐晓丹(汽车服务工程方向)
唐晓丹,男,副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机械系教师。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系,汽车运用注册工程师,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汽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空调结构与检修》、《汽车文化》、《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深入汽车服务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并长期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趋势。
主编了《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彩色图册》等5本教材,发行总量超过3万册。承担过5项教学科研项目。
主讲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两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参加并夺得2012年上海市汽车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团体第一名;指导学生分别夺得2010年、2011年上海市汽车类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三等奖和多项个人奖,指导学生在2006-2011年连续6年每年包揽嘉定区汽车维修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前三名。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8、甘屹(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甘屹,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青联联合会委员,《计算机集成制造》理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网络化制造及关键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工业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AD\CAM、现代生产管理系、ER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近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教委曙光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第二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EI检索10篇。编著高校教材4部,发明专利授权4项。
(二)电信系
1、陶亚雄(电子信息技术、系统控制与系统工程方向)
陶亚雄,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先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工学学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硕士)、系统控制与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兼任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教分会理事、电子工业出版社特聘专家。
长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系统控制与系统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过《现代通信原理》、《信息论》、《现代交换原理》、《C语言程序和编程》、《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
负责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获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以及国家级电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多项。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EI收录4篇。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力工业出版社教材11本,主审教材6本,其中《现代通信原理》(第2版、第3版)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通信工程专业实用英语》被评为上海市2011优秀教材二等奖。
2、朱国权(电子通信技术、系统控制与系统工程方向)
朱国权,副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资产设备处处长。先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工学学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硕士)。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是上海市教育协会高校教育技术分会理事。受邀参与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考试”平台,并作为天华学院代表参与筹办“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在国内高校激起了强烈的参与热情,并引起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反映良好,受到有关政府部门充分肯定。
长期在电子通信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近年来参与、主编出版了多本专业教材,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被EI收录。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企业科研项目10余项,并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三)对外汉语系
1、陈再阳(中国古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陈再阳,女,副教授,曾担任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学院宣传部部长等职,现任对外汉语系常务副主任,具有较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200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
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对留学生及少数民族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几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主编教材1部;两年内,独立承担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1项、上海市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项目1项。
(四)心理系
1、杜晓新(应用心理学方向):
杜晓新,男,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应用心理系系主任,同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医学学士、教育心理学硕士、特殊教育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近40篇,撰写及参加编写著作7部。现任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特殊儿童认知、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等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承担各级课题研究项目7项(如教育部“十五”立项课题“学习困难儿童学习策略的理论与训练研究”、2004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人工耳蜗手后汉语言康复教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的主要成员,承担子项目“聋儿康复教育理论及其操作模式”、2008年上海市人文社科类科研创新项目“特殊儿童认知干预系统的构建及绩效研究。此外,创造发明医疗仪器设备1项(启智博士Dr. BrainTM),并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为医疗企业标准设备;造发明软件产品1项(中国信息产业部),《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
主要著作及论文有:《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一书获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在《心理科学》、《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2、孙连荣(应用心理学方向)
孙连荣,女,博士、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心理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在《心理学报》、《心理学科》等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记忆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学术专著两部;主持及参与完成科研项目9项,科研获奖2项。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
(五)日语系
1、吴素莲(日本语言文化方向)
吴素莲,女,副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日语系常务副主任。197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长达30年。1998年获日本京都精华大学人文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于1981年作为首届中国日语教师代表团成员出访日本;1985年以教育部成人教育考察团翻译兼随员的身份陪同成人教育司长、处长赴日视察;1995年受上海市对外教育协会派遣赴日本龙谷大学研修一年;2000年以龙谷大学客座研究员资格参与“战前中国的日本语教育”的课题研究;2004年作为交换教师赴日本东海大学留学生中心任教半年。
长期从事日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过的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视听、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本概况等。曾任《中学百科全書》外语卷编委,编写条目60余条。曾与东海大学教授合作对本科生的日语对话能力及表达做了三年跟踪调查并以论文形式发表。参编过的高等教育精品课教材有《日语听力Ⅲ》、《日语听力Ⅳ》、《基础日语Ⅰ》、《基础日语Ⅱ》,翻译专著《饮食益智新说》、《中风康复法》等,合编著作有《日本名校風采》《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听力教程》。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并且多次出席过海内外国际学术研讨会。
(六)教育系
1、惠中(小教方向)
惠中,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成人教育。主要著作:《人类与社会》、《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导引》、《小学教育实践导引》、《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强化“五大意识”,实现“两个重要转变”》等。
主要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课题;《小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培养方案的研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课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初等教育学建设的研究》,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子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重大项目;《上海教育人力资源白皮书研究》,上海市教委委托项目。
曾获得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奖二等奖等荣誉奖项。并多次前往香港、台湾、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地进行学术访问。
2、李季湄(学前教育方向)
李季湄,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系指导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受教育部委托,从1998年开始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生活”课程的实验研究工作,并组织、主编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教材。
相关主要研究与成果: 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研制项目负责人(2001-2002年);《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实验1998-2002年《综合实践活动·生活》教材、教师指导用书主编;开发潜力、尊重差异,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2001-2002)负责人;译书 《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5月;论文: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和改革日本《明治图书月刊》,2001年6月号;译书 《日本“生活科”(1-2年级)全年计划和学习活动》2001年,长春出版社;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项目1990-1994)研究组核心成员;编著 《幼儿入学的社会性适应》,中国少儿出版社,1994年;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审读推荐的《阅读树·学前儿童分级能力培养用书》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3、李和平(艺术教育方向)
李和平,女,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综合儿童艺术教育部主任,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儿童音乐教育、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高师钢琴教学法与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全国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教育》编委会委员。
主要研究项目:《钢琴集体课程》建设与实践,上海市科研项目、校教改项目(1999-2002);《音乐创编基础》教材建设,上海市“九五”高校重点教材建设(1999—2001);《音乐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校教改项目(2002-2004);《音乐创编基础》课程建设,校主干课程项目(2003-2005);《全国艺术师范音乐教材建设》教育部项目(1997-2001)等。
主编教材: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音乐创编基础教程》;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专教材《钢琴》主编(一、二、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教材《钢琴》主编(一、二、三、四);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教材《钢琴基础》主编(一、二);《钢琴集体课教程》主编(一、二册);《键盘基础教程》主编 02年 中国劳动出版社;全国艺术师范学校专业教材《钢琴基础》 (一、二、三)等。所编教材荣获全国、市级等荣誉十余项。
(七)经管系
1、朱海森(区域地理方向,旅游管理方向)
朱海森,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常务系副主任。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上海市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非洲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教育分会理事,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地理学科评议组组长,上海市中专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综合学科评议组组长,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地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过世界地理、世界经济概论、人文地理,旅游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为硕士生主讲过旅游策划学、游憩学等课程,曾任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世界地理主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地理、非洲地理、旅游管理。参加过国家建设部、市政府、市教委、市旅委科研项目十多项。曾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
出版教材与专著有: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城市旅游学》。发表论文20余篇。
2、欧阳令南(财务金融管理方向)
欧阳令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师大天华学院经管系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教授。毕业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四系。曾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深造。20世纪末,又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做高级学者访问。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财务金融学院院长和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现兼任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和上海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长期从事财务金融理论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过《外贸函电》、《国际投资》、《财务管理》和《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为硕士生(包括MBA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讲过《公司财务》、《跨国财务管理》以及《金融与财务管理》等课程。独立完成《企业投资决策与证券发行》等专著3本,独立完成《公司财务》等教材4本,参编经济类书籍7本,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资金短缺时的投资选择》和《对可转换债券的财务分析》等论文120余篇,主持《上海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等课题6 项。科研成果中,获华东地区奖励的1项,获市级奖励的2项,获校级奖励的5项,被人选《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社会科学成果选)的1项,被作为优秀论文选入《中国财政金融大典》的1项,等。
3、李薇辉(市场营销方向)
李薇辉,女,教授。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35年,长期担任经济学硕士点学科负责人,国家3级教授。
李薇辉在国内首创“知识价值”的概念和最早提出“建立反浪费法”的思想,独立撰写与主编了12本著作和教材,在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60多篇论文,2次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10年理论经济学论文发表在国家A级学术刊物上,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与上海重大科研项目。李薇辉担任的《市场营销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李薇辉善于教书育人,2007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011年获得上海市教委“三八红旗手”。
(八)德语系
1、朱建华(德语应用语言学方向)
朱建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德语系主任。毕业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系。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语组组长,国际日尔曼学会主席,国际跨文化日尔曼学学会理事,中国跨文化日尔曼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洪堡学者联谊会会长。德国《Jahrbuch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编委、德国《Literaturstrasse》副主编、德国《Deutsch-Chinesisches Forum interkultureller Bildung》副主编。
长期从事德语应用语言学、科技德语、中德跨文化交际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德语应用语言学、德语构词学、汉德比较语言学、中德跨文化交际、德语教学法等。为研究生主讲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语言学史、科技德语概论等课程。
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项。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编大学德语》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领衔教学梯队的“大学德语课程建设”2006年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大学德语”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专著、论文、教材等90余篇(部)。
(九)英语系
1、史文(哲学、英美文化)
史文,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院长,兼任英语系常务副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比较和中国传统哲学。
主要发表论文有《影像喻之中道观及其现代启示》、《禅观影像与佛理境界——从物不迁论看“灵山会未散”》、《禅观影像及其超越》等;有翻译专著《天台哲学的基础—二谛论在中国佛教中的成熟》;主要参编教材《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十)交通物流系
1、孙有望(现代物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输规划方向)
孙有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交通与物流管理系主任。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上海市物流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紧缺人才工程办公室(物流)专家委员。
长期从事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现代物流导论”,“案例分析”等课程,为硕士生、博士生主讲“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物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输规划。曾参加过上海十一五交通规划专题研究中的“上海通勤轨道交通规模研究”和“上海铁路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上海十二五交通规划专题研究中的“上海对外货运集疏运研究”和“上海郊区铁路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工程院的“交通运输网络模型”项目,国家“物流园区分类与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标准的制定等37个项目。曾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近四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280万元,年均70万元。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00篇;主编《铁道知识趣谈》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现代物流导论》等,参与编著《现代物流管理教程》、《中国物流发展白皮书》、《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词典》、《交通大辞典》、《原来如此》等。
2、周立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
周立新,男,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交通与物流管理系指导教授。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线路工程”、“站场设计”“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铁路及城市轨道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经济与运输发展规划。主持或参加过国家863计划、铁道部、铁路局、企业科研项目20项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出版教材与专著有:《有轨交通线路工程》,《物流项目管理》,《有轨交通系统工程》。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
(十一)计算机系
1、严隽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
严隽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计算机系名誉主任。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委员会SC5委员,中国自动化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控制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主讲“计算机控制与应用”、“人工智能”,为硕士生、博士生主讲“系统工程导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参加过国家863计划、市科委、市信息委科研项目以及企业科研项目近25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并获有六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出版教材与专著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概论》,《软件开发技术基础》等。近几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五篇。
2、陆慰民(网络工程方向)
陆慰民,教授,现任上海师大天华学院指导教授。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曾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位。
长期从事网络工程,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讲过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管理基础、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PASCAL、C、Visual Basic等)、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Web程序设计、VB高级技术等课程。
参与承担了12项教学改革项目,近几年中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主持过同济大学重点教改项目“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改革”,主持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是国家精品课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2003年获得),“大学计算机基础” (2005年获得)的主要建设者。
出版教材25部。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及其他各类奖项共16项。
曾获得同济大学首届“师德师风十佳教师”殊荣。
3、赵轶群(网络工程方向)
赵轶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指导教授。毕业于英国Hull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任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计算机系主任,曾兼任上海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徐汇区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位。
长期从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导论”,“C语言”,“Java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信号与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应用”,“知识工程”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控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的研究。
早期从事控制理论与工程领域研究,在IEEE决策与控制年会、国际学术会议、《控制理论与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后从事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
(十二) 国学院/通识教育部
祝亚平(道家文化、文史哲)
祝亚平,男,副教授,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通识教学部主任。上海市礼仪协会理事、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文史哲及科技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文化,著有《道家文化与科学》、《蓝色精灵》、《中国节气》等专著。为本科生讲授“中西文化比较”、“国学概论”、“中国书法”、“老庄讲读”等课程。参与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一项,获省级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有文学作品《擒龙赋》、《回到唐朝当炼师》等于著名网站发表。曾于德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数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一级核心期刊5篇。
(十三) 艺术系
1、林路(艺术设计专业)
林路,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大天华学院艺术系主任,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国知名摄影理论家和艺术策展人。
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以及画册80多本,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有四篇论文分
别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人民摄影报》社联合举办的摄影评论年终大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全国理论年会优秀论文奖,发表在《上海摄影》上的论文《穿越时光隧道的纪实目光》一文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曾获得全国和市级摄影和摄影教育奖项多个,其中1999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评选的中国摄影国家最高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04年9月获得由全国高校联合会评选的“中国摄影教育优秀理论奖”。
2、周锐(艺术设计专业)
周锐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系指导教授、艺术系学术委员会成员。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铁道大学装饰艺术系的教研室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导师、上海市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的核心成员、中国美学研究会会员、现任上海中国书画专修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设计理论和设计形态基础教学工作,出版了《构成艺术》、《视觉形态构成》、《城市标识设计》、《设计概论》、《视觉形态创造学》、《室内装饰设计》、《设计艺术史》、展示设计》等10多种高等设计专业的教材,部分教材被评为上海市的优秀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撰写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课程结构设计》、《设计学与艺术学之学科关系研究》、《走出记忆——形态基础教学的思考之一》、《当代设计批评的新思维》、《论原始纹饰的符号特征》等专业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评为专业教育的优秀论文,获论文一等奖,多篇被CSSCI收录。科研上主持或参与了“上海太平湖灯光景观设计”、“南通市机关事务局样板房设计方案”、淮海路灯光景观改造方案“、“上海2010年世博会标识系统专项设计工作方案”等项目。在同济大学担任过设计概论、美术史、设计基础、展示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获得教学的一等奖和二等奖。
3、张成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张成华,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系学术委员会成员。作为访学问者,对俄罗斯莫科斯大学、新西伯里亚大学、心里伯里亚科学院进行学习交流和访问。
编著《电视技术与艺术》等高等教学教材第二部,参编三部。发表《电视画面信息量估算》等论文十五篇,其中六篇被CSSCI、RCCSE收录。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色彩”、“素描”等六部电视片制作任编导。参与创作“晋华风云”等十二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播放。
4、赵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赵牧,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教育主任,专业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系指导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与教学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素描,油画,综合绘画,油画创作,色粉画,装饰画等课程。
油画作品入选第八,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二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获全国铜奖,上海市一等奖。在香港云峰画苑举办个展《色彩交响——招募油画展作品》。油画作品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收藏。论文发表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美术观察》《文艺争鸣》。出版画册《赵牧油画作品集》《架上现实——上海具象绘画21家》
5、余锡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余锡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系学术委员会成员。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曾任上海大学电教中心副主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视制作部主任、上海大学电视台台长。
长期从事电视技术、影视制作、多媒体制作、现代教育传播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彩色电视原理、摄影基础、摄影艺术、电视制作基础、电视摄像基础、电视摄像艺术、电视节目制作概论、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影视制作及理论、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导理论、数码摄影摄像基础、电视制作及理论等课程。
曾承担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子课题《教育技术在影视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并担任项目负责人、承担上海市教委项目《影视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并担任项目负责人。曾参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摄制技术应用人员》(准高级)职业开发工作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参与《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职业的评审工作,参与《数码影像实训基地》项目的评审工作。
编写《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电视节目制作》等教材。在《上海高教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传播与技术》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