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上师大天华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和测评体系第五版(征求意见) | ||||||||||||||||||||||||||||||||||||||||||||||||||||||||||||||||||||||||||||||||||||||||
发布时间: 2018-04-13 浏览次数: 396 |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第五版)》 文本优化组工作方案(讨论稿) 一、目标 形成《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第五版)》。对照国家与上海市教委的评估指标,细化、量化并完善我校《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文本,形成科学、合理、正确反映天华学院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学生学习状态,并在民办高校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文本。 二、具体要求 认真研读和仔细分解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最新关于高校规范管理、教学评估和质量报告的文件精神,调研国内外高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紧密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第四版的运行情况,逐项逐条对照,进一步优化管理控制点、要素、标准要求及佐证材料目录,对可量化的指标数字化,对模糊的指标明确化,使指标针对性更强与部门的职责相一致,使测评依据与教学过程基本数据更匹配,从而形成《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第五版)》和配套的测评数据表。 三、工作重点 1.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第五版)》文本(以下简称“文本”)能体现天华学院办学理念,如:“四个天华”、“四个千方百计”、“三抓三坚持”和发展儿童教育类与健康类的特色。 2.“文本”内容能对接国家教育部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数据库和上海市教委本科教学质量年报表,“文本”对应的数据能满足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表上报,满足专业评估数据、年报数据以及各部门的填报工作。 3.优化管理控制点、要素、标准要求,做到指标数字化、明确化,针对性更强,控制点与各部门(教学、学生、行政、后勤、党建)的职责相一致,各部门在完成本部门各级相关考核指标时,即同时完成了质量保障与测评体系佐证数据的收集与上传过程,避免同样任务的重复劳动。 4.各控制点的数据来源具有唯一权威的出处(即“文本”各控制点的文字描述中注明该数据抽取自哪个部门的应用平台),同一质性数据格式规范统一。 5.文本组的工作也需要与其他工作小组如软件开发组、大数据信息共享组、测评及反馈组等对接,根据其他组的工作实效反馈,及时对文本中相应内容的文字描述进行调整。 四、任务分工 总负责:陈新斌 技术指导:陈道炯 协调:吴素莲 文本优化组负责人:沈晓燕 文本优化组成 员:徐振(负责A1)、刘天翔(负责A2)、郭伟钧(负责A3)、邵海波(负责A4)、齐砚奎(负责A5)
五、阶段性任务要求
六、工作进度表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质量管理处 软件研发组工作计划
几个问题
第一期建设经费约5万元。(陈佳雯老师执笔) 大数据信息共享组实施方案 一、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目标 1.通过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以及数据共享,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综合、开放的教育质量评测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天华学院教育质量现状的实时监控。 2. 对平台采集并提供的数据进行细致、全面的分类,使其既可作为可独立运行的数据分析指标项,还可以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教学、教研、测评等需求,实现各类分析指标项的自由排列组合。所采集的数据应有明确的统计时间、统计部门。 3. 对所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根据所设定的标准,自动对数据进行统计与评判,按使用者要求生成各式报表与分析报告,从而简化数据提取及分析流程,降低人工计算失误率,改变人为评价的主观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数据,促进学生学习;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提供科学、客观的量化依据。 二、数据构成 根据质量保障与测评体系所需数据,将数据主要分为10大部分,分别是: 1.学校基本信息;2.学校基本条件;3.教职工信息;4.学科专业;5.人才培养; 6.学生信息;7.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8.行政管理;9 党建工作;10 纪检工作 下表是1-7部分的详细分类。 表中各信息数据有相应的统计时间,分时期数和时点数,时期数又分自然年和学年。 自然年:指自然年度,即上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如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学年:指教育年度,如:上年的9月1日至本年的8月31日。如教学信息按学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时点:指特定时刻产生的指标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如:本年9月30日。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三、大数据共享组建设实施计划 1.2018年4月,通过调研和学习,充分了解学校质量保障与测评系统所需的数据类型、标准、内容以及相关的逻辑计算、校验方法。 2.2018年5月,向各相关部门收集大数据信息,根据质量保障与测评系统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制定教学质量大数据信息的标准,建立采集类型与分类原则,确定数据最终截止统计时间点、确定数据最终认定统计部门。 3.2018年6月,设计大数据信息应用平台界面与目录,制定大数据信息应用平台的使用目标、使用要求和工作流程。向相关工作小组提供有效数据。 4.2018年7月,与各工作小组协调合作,配合学校教学质量测评大数据平台的试运行,调整完善质量测评所需有效数据。 5.2018年8月-12月,制定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维护规范,确定各种报表数据与日常数据统计之间的关系,构建数据挖掘的数学模型,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及可视化的实践。 6.2019年1月-12月,与各工作小组协调合作,完成大数据平台主要功能的测试运行,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和数学模型。 测评及反馈组实施方案 一.测评目的 1.通过完成质量保障体系的网上测评工作,根据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学校管理层全面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不断收集、分析、综合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和提供科学决策的支持。 2.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为教师业务考核、教学评奖、职称评审提供参考依据。 4.各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树立教学质量意识,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关键工作,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任务,扎扎实实第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测评系统框架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质量保障与评价及监控系统(框架)结构包括:
根据各测评平台的评价范围及指标,确定各平台具体数据内容:
四、测评计划(补充4月调研、5月完成各部门上报核心数据内容与要求6月开展第九次质量保障体系测评的动员会) 1. 2018年7月,组织各部门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文本(第五版),重点解读第五版中新增或优化项目及监控点。 2. 2018年7月,组织各部分学习大数据信息应用平台的操作,重点解读大数据信息上传内容、标准、类型。 3. 2018年7月,根据质量保障体系文本(第五版)内容,完善学校质量测评网上平台网页,使之能规范、便捷地上传数据。 4. 2018年8月-10月,各部门开始统一上传网上测评数据,开展第九次全校年度质量测评工作。(8月部分单位试点测试运行平台,9月正式全校展开) 5. 2018年9月-10月,完成毕业生信息数据的录入。 6. 2018年10月-11月,完成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录入。 7. 2018年11月-12月,根据各部门上传数据,对新平台第一阶段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并提出反馈意见。提交测评报告分析报告。 8.2019年1月-12月,初步完成对大数据平台主要功能线上运行的测试与验证。 五.评价结果反馈 1.质量监督处将大数据分析结果以书面形式下发到各部门。 2.各部门根据反馈结果针对测评结果不理想的监控点进行整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