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会关于2023~2024学年度天华学院工作纲要  
发布时间: 2023-09-07 浏览次数: 10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会

关于20232024学年度天华学院工作纲要

执行董事长石伟平

天华学院已砥砺前行十八年,综合实力日益提升全校正在竭力通过转设评估,奋力攀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高峰。当前,民办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仍要保持警醒的危机意识,把发展中的风险和困难估计得更全面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

新学年学校要加强发展的系统性、主动性与协同性,抓住近几年本科生源连续增加、专升本生源增加以及退伍军人培训需求的机遇,在保持政策相对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紧盯完成学校转设任务,围绕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在专业布局、干部人才、育人举措、科研绩效、合作交流、文化品牌、管理运行等方面深入实施“七个持续推进”,走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布局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发挥专业建设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学校专业发展路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规模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

1.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文件要求及董事长关于开展专业优化的指示精神,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均需持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瞄准人口出生周期、市场人才需求、政府政策导向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梳理、挖掘与规划,围绕“一小一老一新”的专业特色布局在上半年开展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全校《学科专业布点调整计划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缩减规模大、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突出优势专业、提升特色专业、优化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至2030年,将本科专业数量稳定在35个左右,“一小一老一新”专业占比达到70%左右。

2.加强专业建设改革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资源配置强化绩效考核为导向、贡献度评价为杠杆,激励各个二级学院、每个专业对标竞。进一步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学工作责任体系实行开放性与竞争性相结合、自我评估学校评估校外专家评估相结合、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专业认证,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人工智能赋能的思路,将专业建设由重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与提高,努力提高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以14个上海市一流专业引领进一步扩大优势专业数量,并全力培育省级和国家级一流专业。

3.做实专业硕士培育抓住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的发展机遇,以学年为单位,专门工作小组和相关二级学院要对照任务找差距,瞄准问题补短板,从师资队伍、科研投入和产出、专硕方向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落实各项建设计划。学校各二级学院继续统筹谋划,整合校内资源,扎实推进高水平的实验实习场所、附属幼儿园、康复医养中心的建设。持续滚动选拔优秀教师与公办高校签约兼职硕导,全程参与硕士培养过程通过切实加强与对口标杆行业/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产学研用合作,认真探索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持续推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干事创业要敢于用人,敢于用年轻人,敢于培养人。坚持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分类施策的建设思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高端梯队建设为重点,培养与造就符合我校特点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活力和发展潜力,保证学校事业持续发展、后继有人。

4.启动干部选拔聘用。学校坚持转设工作和干部选聘同步开展今年年底前,启动新一轮干部的选拔任用,实施校级和中层干部合理轮岗流动。采用自愿竞聘、组织考察、校务委员会与教代会集体民主投票的方式,加强干部管理、考核、培训等制度,大胆启用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提高全体干部的管理水平与敬业精神,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忠诚于学校事业的优秀校级与中层干部队伍。

5.深化人事薪酬改革推进以实和贡献为核心内容的晋升与薪酬分配机制改革,坚持确保重点,人员经费不少于总支出50%,全校工资福利要走在上海民办高校前列,确保教学、科研与管理骨干安心工作,确保各项激励措施能够公开合理。逐步形成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以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任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以工作执行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行政人员评价机制。

6.师资规模争取达标继续对标对表独立学院转设、本科合格评估等指标要求,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学生规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规模与结构。要继续加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兼顾引进人才校内培育政策平衡探索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动态考核评价以及能上能下制度,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既要重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晋升,引进培养更多的教学水平高学术能力的师资,同时也要根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通过企事业挂职、校企合作研究等方式,生产、管理、研发一线中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用技术能力和产学研合作的能力。

 

三、持续推进育人举措落地生根

作为应用型高校,学校确立的“专、通、雅”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背景下,要从全员育人和课程育人的精准度与实效性、进一步加强课内外联动和产学研赛一体化、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与升学等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践、教书与育人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强化学习目标导向支持教学部门以省级一流专业为试点,全面优化专业学习目标指导书,以行军路线图的形式,标注每学年的核心课程、难点公共和专业课程,应参加的重要考试考核,应取得的重要资格证书;描绘导向性的职业规划路径,如竞赛、考研、考公、考编、就业、出国等重要节点和备战计划等;二级学院党政联动,启迪新生做好四年规划,督促老生分段检视已完成的任务和下阶段目标,从而让广大学生更富有自信、富有逻辑、有竞争力和天华育人的获得感。与此同时各学院、各专业均要主动作为,引导学生早日确立适宜的就业和升学目标,并在四年学习过程中,积极创设学生进入实验室和参与教师项目的机会。

8.突出课程育人成效课堂是天华理念落地的主阵地,新学年教学部门应试点并推广在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中,把“专、通、雅”和16条能力素质标准融入教学设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中,梳理出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让天华教育理念更深入地支撑扎根。在此基础上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探索天华特色的课程思政方案,打造强势学科专业引领的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继续推进“活力课堂”建设,调研教师在7年教改过程中的收获与阻力、学校配套管理优化、常态化考核机制改进等方面,完善管理机制,巩固“活力课堂”试点课程建设成效。

9.注重内外有效联动对标分类评价指标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三抓三坚持”育人品牌,实现一二三课堂联动、线线下结合,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寻求教学成果的新突破调研学生早晚自习、中英文辩论训练、经典阅读育人措施的意见建议,持续提升育人效果,进一步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德育学分的素养建设以及学生自治管理推进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探索社区育人新模式。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系统构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内与课外的实践育人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推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式常态化。

 

持续推进科研绩效厚积薄发

学校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良好的校园文化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撑。实施科研积分新机制一年多来,有力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激情,但学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联动,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需要一个磨合积累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10.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进入积分量化激励新阶段这是很多高校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在分类评价破五唯的政策背景下,学校要不断完善科研评价及管理机制监测新的科研和教学奖励办法实施效果,科学研判积分量化带来各方面影响不断调整和优化积分政策,引导教师正确面对教学与科研工作维持教师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投入度平衡

11.实现成果转化突破。要立足学校教学型、应用型的特点,其他科研实力较强的科研型高校形成差异,引导教师树立多维学术,以教学为基础带动科研活动实行产学研结合,注重应用知识的开发和传播,以横向课题、专利申报为主攻方向,走应科研、教学科研的特色科研道路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实践应用提升学校在行业企业界学术影响力。要加强教师应用科研教学科研能力培训,积聚专业群优势,选准攻关科研课题,组建并孵化高层次教学与科研团队,拟定团队产生办法、目标管理、资助孵化、考核评价退出机制,经常性组织研讨会和交流实现“教、研三方联动。

 

五、持续推进合作交流纵深拓展

学校发展,离不开借力而为、乘势而上学校要继续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提升合作专业的影响力。要全面推进地、校企、校校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在共建共享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品牌美誉度。

12.提升国际办学档次学校深耕国际化办学多年形成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国际课程合作项目学校要继续拓展合作专业和课程数量,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基础上力争增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列入北亚的机构合作办学,力争人工智能专业与亚利桑那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实现国际课程合作,扩大学分认可合作校数量;开拓教育类、商务类、设计类与健康类的海外本硕连读项目,设立雅思学习中心,为各项目提供语言支撑,为学生提供海外留学直通;要继续扩大学校常驻外教和面授外教的数量,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通过上海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联盟建设工作,以及承办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年会的“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继续扩大学校国际合作办学上海以及长三角的影响力

13.主动融入地区办学。对接社会行业需求,探索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嘉定等新城建设,掌握有关投资规模、产业结构、人才需求规格,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积极开拓,主动作为,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扩大与有实力的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成立新工科、新文科产业学院。整合和扩大与幼儿园、小学的合作关系,建立更多优质的教育实习基地,开拓更多产教合作项目。同时要开拓以江浙为主的上海周边地区的合作渠道,使各方助力的办学共同体更为坚实、多元和有效。

14.打造教育培训品牌。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园长培训、退军人培训、中小学科创培训、专本硕贯通等教育服务品牌。在退伍军人培训过程中,学校建立了培训工作的领导机构,设立了“项目总监-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了经费奖励分配原则。学校各二级学院、各条线、各职能部门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对外培训工作作为下一步产教融合、反哺教学、增加教师收入的发力新途径。继续推动五大融合”项目进一步推动《天华儿童启蒙》动画片、《新概念》英语“声之韵”赏析教学视频的创作。

 

持续推进文化底蕴浓厚增色

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在守正创新中展示天华良好形象,传承、弘扬和创新学校办学精神,不断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为学校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保障。

15.弘扬天华办学理念。持续推进学校办学思想的研究通过科研立项成立研究中心等方式引导教师研究天华办学思想要注重回顾总结,上墙、汇编、照片、视频、网站、公众号,积累证据,校级、省部级、国家级滚动沉淀、层层进阶;要加强对新进教职员工和入学新生教育,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资源,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16.注重校友文化建设。管理好、利用好校友资源,拓展校友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专门的馆室廊道、各类媒介对杰出校友的事迹、成就进行展示,将校友优秀品质融入育人实践。完善校友档案,吸引更多的校友参加校友活动,加强校友会建设,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和交流。探索培育捐赠文化,拓宽校友参与母校建设的途径和平台。

17.打造学校品牌场馆。加强图书馆、学前教育资源中心、活力课堂展示、文化长廊科普长廊等各类场馆建设和管理,推进和完善学前教育博物馆、中华文化传习馆场馆建设,使之成为对文化传承和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通过优化内部设施、整体设计宣传册、组建宣讲学生志愿者团队方式,放大场馆的传播功能。要利用学科优势,不断挖掘天华元素,研发校园系列文创产品,充分展现学校特色

 

持续推进管理运行高效稳健

以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契机,持续优化学校治理水平,围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校园系统构建以及幸福平安校园建设内容,重点解决好学校软硬件支撑问题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8.提升运行控制能级。根据教委分类评价的理念、要求和评价体系,尝试建立校内考核指标完成第六版质量保障与测评体系修订,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评价指标观测、带动功能;要完善内部机构行政人员编制,加强干部任期目标考核,提高职能处室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实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心教职工成长,畅通意见诉求表达以及参与学校治理机制,营造民主治校氛围,竭力为教职工提供服务;健全校内规章制度体系,提高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对全校的现代化教学场所、设施专人负责、归口管理,提高利用率,延长使用寿命;监察委要按照章程的职责要求,对学校运行中的重大事项、重要任务和重点领域进行监督检查,为学校高质量建设发展清障护航,提供保障。

19.拓展办学空间资源在学校经费有所好转的基础上,仍要保持警醒的危机意识,围绕学校规划和中心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教育、校友等资源,主动对接社会需求,节俭办学和拓展资源并行。学校要继续多渠道扩大土地面积改善办学物理空间和环境品质争取土地面积尽快达标;要推进教学保障场所设施设备新一轮更新升级,着力推进大学生运动场地修缮建设。

20.加强信息平台应用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完善校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专属钉钉的实施和落地,建设智能人事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加强各类实验室前瞻性设计,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做好准备,深化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和创新。

21.坚守校园安全底线全校上下要树立大安全观,全面关注校园政治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等各类安全工作,落实各部门二级学院)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考核挂钩坚守安全底线,坚决杜绝各种人身事故,严防意识形态与网络舆情发酵,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建设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安静和谐的校园环境。

 

“路到半山更抖,船到中流浪更急”。新学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资源危局与环境变局,作为天华历史发展的参与者、创作者,我们上下齐心、风雨同舟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协力再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