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汇报 | ||
发布时间: 2024-10-22 浏览次数: 1904 |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05年成立,2018年6月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在有投资者举办的民办高校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受到市教委的赞许肯定,彰显了举办者与创办人立校为公,执着追求教育理想的坚定决心和胸怀。 “十四五”期间,天华学院将面临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和启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重任,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汇报的要求,我向各位领导专家,就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中的一些关键重点,报告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第一方面,关于转设工作。 按教育部统一部署,天华学院正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稳步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 2020 年10 月30 日,经天华学院举办方,上海天华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师范大学商议一致,天华学院第三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同意,决定按照市教委统一安排,尽早完成转设工作,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名称定“上海天华学院”,转设之后举办者为上海天华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目前,学校正按照教育部和教委的要求,有序启动转设各项准备工作,争取能在2021年12 月底之前,完成转设工作专家进场评审;如转设验收顺利,明年春季能够获得教育部转设正式批文,2022年起,学校将采用新校名“上海天华学院”对外招生。
第二部分,关于转设后,学校的发展目标。 转设后,上海师范大学主要领导表示,将通过协议方式,保持与天华学院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术、师资与专业建设上继续给予支持,这对天华学院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 “十四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战略是:坚持“文化天华、特色天华、责任天华、活力天华”发展方针,紧盯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要求,对照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条件,推动学校实现”三个转型”。即:从私立学校到完全公益性学校的转型,从一般性竞争到专业特色竞争的转型,从独立学院到争创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普通高校的转型。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新常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建设以教育类、健康类为主体,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为侧翼,适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儿童教育、康复治疗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院校,“十四五”期间,学校确定以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学术队伍、教育教学等几项关键的发展目标。 一是践行“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目标。 学校转设后,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保持9500人左右的本科学生规模。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位列上海民办高校较高水平,招生报到率、就业升学率进一步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邹荣祥董事长把“为做人而学习”确定为校训,回归到大学教育的本原。学校董事会提出了“好公民、职业人、明白人、儒雅人”的培养目标,突出追求三个字:“专、通、雅”;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做人。“十四五”期间,天华学院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制订的16条学生能力和素质标准,要在教学和管理层面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守护和传承,日渐沉淀为全校师生的价值共识和制度文化。 二是聚焦“小、老、新”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学校未来的专业发展特色,学校董事会聚焦在“一小一老一新”。所谓“一小一老”,是指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为了老一代的健康,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儿童教育师范类专业,以及健康类康复治疗学、健康管理与服务等面向老年身心健康的专业。 所谓“一新”,则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开设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工科;以智慧旅游、金融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商科;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代表的“科技 + 艺术”复合的新文科专业。 三是致力“三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在人才队伍目标上,天华学院将致力培养国际化“三双型”师资,即“双语、双师、双能”教师,他们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组织教学,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际操作经验,既能在大学做学者,又能在一线兼任管理者。学校将大力开展博士培养计划,未来五年,将打造出具有180人规模的博士师资队伍。我们还要思考,教师既要强起来,又要能留住。民办高校需要设计出功绩评价与功绩累积的有效激励机制,能够关注骨干教师的沉淀贡献。 四是开展深度融合的国际合作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我们将争取教育部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开展各专业的国际课程合作。所有合作专业项目,互认学分、互派教师,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合作大学负责派出师资施教,培养目标一起设计,课程体系联合论证,教学过程深度融入,学习效果共同考核。
第三部分,关于实现目标的任务举措。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在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博士学术队伍建设、创新思辨训练、巩固育人手段、产教融合发展、大学治理制度、党组织作用发挥等七个重点方面发力前行。 归纳为“7个坚持”: 一是坚持重点专业群的实力建设。 目前学校设有30个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康复治疗学、汽车服务工程、旅游管理、财务管理、数字媒体艺术、汉语言文学等8个专业列为“双万计划”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十四五”期间,学校要继续以“小、老、新”特色专业为重点主打品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康复治疗学等专业。逐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计划,形成智慧幼教、智慧康养等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前教育、康复治疗学专业将继续冲刺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二是坚持博士为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 天华现有专职教师500余名,我们的师资特点是以博士为主力。学校董事会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舍得花大力气,早在10年前,学校一次性选送35名教师,攻读美国教育学博士,投入上千万。这几年又正式启动了第二批博士教师海外培养计划。目前已经有博士和在读博士135人,她们的平均年龄37岁。到2025年底,争取建成一支180人的博士教师队伍。 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民办高校,如果拥有一批高水平、高学历、有国际视野的骨干学术人才,学校就有发展后劲,专业实力会得到增强,教育国际化才能真正落地!一流课程、课题申报、论文发表与教材编写等教学科研能占得一席之地! 为凝聚稳定优质的教学骨干队伍,学校今后将完善教师重点性调资政策,对于在学校工作满8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高职称教师或校内教学名师、活力课堂教师,实行星级教师重点性晋升工资政策,共设6颗星,每一星可以享受相应的追加工资待遇。 三是坚持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我们的学生天资不笨,灵性不缺,民办高校的老师们,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可能要付出超过公办大学的心血与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快乐、有效。在天华,我们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推动打造了两个阵地: 第一个是活力课堂的阵地。2016年起,全校6个轮次,200门课程,200多名教师参与,开始大力推进“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研制完善活力课堂通用教学模型,引导全体教师从课程的线下活力,逐步发展到线上活力,坚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二个是中英文辩论的阵地。全校组建了700多支辩论队伍,人人都是其中一员,针对社会热点、成长中的关键问题,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阐述观点、与同伴合作去寻找论据,你来我往有思想的交锋,不但要会用母语,还要会用英文表达。从而让天华学子在各类赛事、职场面试、考研面试等场合,富有自信,富有逻辑,富有竞争力。 四是坚持“两结合”的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民办高校必须有自我图强的精神,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把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福利,凝聚人心。我们未来的做法,一是与儿童教育、康复治疗等优势专业紧密结合,二是与阿里、科大讯飞、大疆科技等著名企业紧密结合。主要是开展三方面的合作:联办专业,联合培训,联手研发。 例如,受上海市教委委托,近三年中,天华已培训了上海370名骨干园长,占全上海公办幼儿园的三分之一。未来几年,我们将组织力量,策划拍摄一部名叫“百园精髓”的教学培训系列视频,用于教师的教学硏究,也可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广泛地开展幼儿园园长、教师包括对家长的培训。 五是坚持“三抓三坚持”的学生育人特色。 天华学院在上海民办高校中以“抓得紧、管得严”著称。“十四五”期间,学校要继续遵循“教会学生做人”和“三抓三坚持”的育人特色。坚持两支辅导员队伍,强调的是规训;坚持德育学分制,强调的是自律;坚持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强调的是示范。从规训,到自律,到示范,形成一个由低到高,境界不断提升的梯度。抓早晚自习英语学习,提振的是学风;抓三十部经典阅读,培养的是内在的文化素养;抓中英文辩论大赛,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这也是一个从低到高,要求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六条,2个循环,系统化构建“三全”的育人格局。 六是坚持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机构设置上,党委系统、行政系统、监察委和监事会,各司其职,权力制衡、集体决策、程序公开、有效监督。在决策程序上,事关学校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的事项由董事会决定;日常重大事项经由专门委员会提交常委会审议;由正副校长、正副书记、正副总校监和二级学院院长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对日常重大事项实行票决制;涉及教职工权益的由教代会讨论决定。在质量监控上,设立专门部门,建立125个控制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利用大数据的网络测评平台,精细化管控流程,精准化诊断改进。 七是坚持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 为保证民办高校党组织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天华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权落实”,这五权是:重大决策的参与权,日常工作的知情权,办学方向的监督权,任用干部的审议权,党务费用的支配权。学校转设过程中以及转设之后,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功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第四部分,关于校园建设的规划考虑。 校园面积已经成为天华今后发展的主要瓶颈,学校产权名下土地目前现有378亩。另有生活区土地88亩,虽为社会服务第三方产权,但完全为学校配套, 为完成独立学院转设,迎接教学合格评估,并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学校董事会可谓殚精竭虑、想方设法,争取土地与校舍的全面达标。 一是继续征用周边教育用地。天华校园西侧的近40亩土地,在市教委与嘉定区的大力支持下,土地选址、测量与收储工作已经完成,征用手续半年内全部完成,2022年6月,学校名下的权证土地面积将达到428亩。加上第三方生活区88亩,校园实际使用面积超过500亩。 二是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天华学院将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嘉昆太互动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基地、培训基地等合作方式,尝试扩大校园土地与建筑面积。 三是寻求民办教育资源整合。双减政策的出台,中高职院校生源下降,为我们整合民办教育资源,或许成为可能。天华转设之后,本着合作共赢的积极态度,将寻求各种购并机会,设立天华学院的分校区。 四是继续扩建教学行政用房。2022年,儿童教育实训科研中心、健康教育实训科研中心将全面投入使用,学校权证的建筑面积将大幅增加。同时,启动四期教学大楼的建设。 |
|